TVB小说

姑恶诗话(第2页)

天地大矣汝至微,沧波本自无危机,

秋菰有米亦可饱,哀哀如此将安归。”

提到放翁,总容易叫人想起沈园的事情来。

毛晋题所刻《放翁题跋》后云:

“余于渭南县伯诸书,已七跋矣,又复何言,但其咏《钗头凤》一事,孝义兼挚,更有一种啼笑不敢之情,溢于笔墨之外,故并记之。

案放翁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伉俪相得,弗得于姑,出之,未忍绝,为别馆往焉,姑知而掩之,遂绝。

后改适同郡宗子士程,尝于春日出游,相遇禹迹寺南之沈氏园,放翁怅然赋一调云: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令人不能读竟。”

据《齐东野语》卷一所记,这是在绍兴乙亥(一一五五),放翁三十二岁,到了庆元己未(一一九九),那时放翁已经七十六岁了,又有题沈园的两绝句。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两首诗收在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里,虽然五十六个字没有得到一个圈,我却以为这可以见放翁的真性情,很使人感动。

清道光时周晋著《越中怀古百咏》,其沈园一律末联云,“寺桥春水流如故,我亦踟蹰立晚风。”

沈园不知早到那里去了,现在只剩了一片菜园,禹迹寺还留下一块大匾,题曰古禹迹寺。

里边只有瓦砾草莱,两株大树。

但是桥还存在,虽是四十年前新修的圆洞石桥,大约还是旧址,题曰春波桥,即用放翁诗句的典故,民间通称罗汉桥,是时常上下的船步,船“头脑”

汤小毛氏即住在桥侧北岸,正与沈园相对。

越城东南一隅原也不少古迹,怪山,唐玉潜墓,季彭山故里,王玄趾投水的柳桥,但最令人惆怅者莫过于沈园遗址。

因为有些事情或是悲苦或是壮烈,还不十分难过,唯独这种啼笑不敢之情,深微幽郁,好像有虫在心里蛀似的,最难为怀,数百年后,登石桥,坐石阑上,倚天灯柱,望沈园墙北临河的芦荻萧萧,犹为怅然,——是的,这里怅然二字用得正好,我们平常大约有点滥用,多没有那样的切贴了。

照我们看来,宋诗人对于姑恶的话都说得不坏,东坡石湖能体察人情,一面却也不敢冲撞礼教,所以有那一套敦厚温柔的气味,放翁恐怕因为有沈园的事,故不好来做正面的文章,然而那样地做却似乎更有幽怨之意了。

明清以来作者,据《小演雅》所录,就有七八个,可是不知怎的简直有点不行,他们仿佛比宋人还要是宋朝的,这就是说道学气之重。

如李梦阳诗云:

“姑恶,姑恶,

小姑刺龊姑不乐。

新妇早煮,

低声奉小姑。”

又张瑄诗云:

“姑恶,姑恶,

新妇何曾自认错,

人家有姑无此恶。

姑生女,作人妇,

姑不恶,妇则乐。”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