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不由得感叹道:“媚娘有治国大才,朕没有看错人啊。”
此时李治已经决定还是把朝政交托给武则,因为在她之外,李治找不到一个可以放心托付国家的人,反正之后还是自己的儿子继位。
至于武则滥杀宗室,要不是李治没理由下手,李治自己就动手了。
【再一个武则完善了科举制度,破除门阀垄断政治的局面,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武则独创的殿试制度,于公元690年在东都洛阳上阳宫洛成殿亲躬策士,开令试之先河,此时她已经66岁了,还亲自面试人才,可见武则的勤政。
】
【中国古代的晋升之路一直被上层所垄断,两汉时察举制完全崩坏,你举荐我家子弟为孝廉,我则投桃报李举荐你家子弟。
导致世家大族累世公卿,这才有了诸如袁绍这样的四世三公的家族。
后来曹丕为了篡位彻底把他爹留下的招贤令撕掉,独创了九品中正制,只论门第不论其它,导致上品门第的人哪怕什么都不做就能跻身高位,才有了后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出现。
】
【科举制度根据考试对人才进行考核,能者上,庸者下对国家的良好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不过虽然科举制在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由于当时的世家大族势力过于庞大,隋唐两代君主不得不做出妥协,虽然有科举考试,但是当时的考试是不会糊名的,因此通过科举的依然大多都是士族门阀的子弟。
】
【武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开创了以乡贡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增加了考试的科目,录取人数也不断增加,使得寒门学子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也为国家招揽了人才;并且为了确保科举考试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武则又发明了“糊名”
制度,规定科举考试考官阅卷前必须用纸糊上试卷中考生的姓名,这一体制一直沿用到今的各类考试郑】
【不仅如此,武则还于公元702年首创了武举,不仅文人要考试,武将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升迁。
这一制度也一直延伸到明清两朝。
】
【武则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不仅为她自己找到了诸如狄仁杰、张柬之、裴行俭、唐休璟、娄师德等一大批有才的能臣,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储备了姚崇、宋璟等治国名臣。
】
【当然,武则的这么大范围的选用人才,不免其中有些滥竽充数的人,但是瑕不掩瑜,这个政策对于国家的积极意义远远大于弊端。
】
武周时期。
“姚崇、宋璟……”
武则若有所思,对上官婉儿道:“去查查这二人在何处为官,政绩又如何。”
“是。”
汉朝初年。
“四世三公,真是好一个四世三公啊,这些人都该杀,破坏国家的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