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子上知道莫家这种情况,有一天就找上了门,问莫家愿不愿意资助一个孩子上学。
当时镇上的用词其实是“领养一个女孩子”
。
那时是10年前,景湖的经济还很落后,镇子里还好,那些农村的、却有很多都上不起学。
特别是女娃娃,很多农村父母重男轻女,觉得女孩子反正将来是别人家的,给她上学就是浪费。
每年因为没钱而上不起学的女孩子,简直一抓一大把,搬出义务教务来都解决不了。
镇里没办法,这才想出了这“领养”
法子。
当然,说是“领养”
,其实也就是资助。
让有能力的人家去帮助上不起学的人家,资助那些无法上学的孩子上学。
将来这些孩子若是学有所成,对镇里、对资助的人家,也能有所帮助和回馈。
莫父莫母觉得这是功在后代的善事,就答应了。
当时镇子分给他们的孩子,就是苏维。
那年苏维7岁,已经是该上小学的年纪了,但苏家却明确表示了,是不会出钱供她上学的。
这原因嘛,一是因为苏家确实是穷,苏家父母都是三代贫农,苏维的父母两个又都是眼高手低、吃不得苦的主。
整天干活不是嫌这累、就是嫌那脏,连家里每日的饭菜,都是才几岁大的苏维做的。
家里更是除了个处处漏雨的土房子,其他什么都没有,一年都头也吃不上什么肉。
这样的家境,哪怕那时小学有义务教育,给免了学杂费,但毕竟还有其他像课本费、生活费之类的要交,苏维怎么上得起学?
二来却是因为,苏维的父母不愿意让她上学。
她去上学了,家里的这些活谁干?总不能让他们干吧?有了女孩儿还让做父母的干杂活,这传出去多让人笑话。
人家不得在背后说他们生个女儿一点用都没有?本来就是个赔钱货了,还不干活,难不成生她出来是让她享福的?
而且那年苏维已经7岁,苏维的父母想着,不上学的话,再过几年等年纪再稍微大些,就能让她跟着同村的其他姑娘外出打工了。
家里有了钱,他们也好再生个儿子,把这苏家的香火给传下去。
这才是正经的大事。
等苏维满了17、8,再找个人家嫁了,拿了彩礼,正好供弟弟上学。
苏维这小丫头别的不说,长得倒是真不错,人人都夸的。
将来一定能找个条件好的男人,这样日后也好继续补贴、资助他们苏家。
这样多好?上什么学?女孩子书读多了就会读傻了,浪费钱不说,自己想法多了,将来就不好控制了。
附近谁家不是这么做的?苏母也是这么长大的,偏就她苏维金贵了,必须得去上学?
这么打算的苏维父母,自然是说什么也不会同意苏维去上学的。
镇里没办法,劝说不了苏维父母,又看着苏维一个小女孩却乖巧懂事、又聪明伶俐,实在不忍心她就这么被耽误了,这才找上了莫家。
那年头资助个孩子上学可不说就单单出学费的事情。
那时候选个同乡的孩子资助的话,就跟认了半个亲儿一样的,除了学费,生活费什么也会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