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天子在长安被李傕郭汜把持,是故“阍而不见”
,汝南袁氏世代侍奉帝王,但值此乱世,“奉宣室以何年?”
袁耀离开中原故地,从寿春出发,经庐江天柱山而南下,已然成为“他乡之客”
。
袁耀的声音抑扬顿挫,忽尔就悲怆起来: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蔡邕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一段前面提到的四个人物,冯唐、李广、贾谊、梁鸿都是汉朝人物,很容易引起众人共鸣。
只是最后的“阮籍猖狂”
的主人公现在还没出生,袁耀也没想到更合适的,只能用为董卓悲伤叹息的蔡邕替代。
深吸一口气,袁耀开始了结语:
“耀,七尺男儿,世受天恩。
无路请缨,等终军弱冠之年;有怀投笔,慕光武力挽狂澜。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周公之吐哺,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说完最后一句,袁耀让下人斟满一杯酒,敬向谌礼和在场众人,一饮而尽。
这一段就纯属自卖自夸了。
大概意思是我袁耀,地位高崇,家族世代受天子器重。
想要主动请缨杀敌却一直没有机会,等到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这才有了投笔从戎的机会。
我羡慕光武帝“力挽狂澜于既倒”
光复汉室的英雄气概,如今我抛弃了富贵优渥的生活,奔波万里为父亲分忧解难。
我袁耀的爱才之心虽然不能与周公相提并论,但是这次能和在座的贤德之士相交往,也是不枉此行。
若他日我再次与父亲相见,会很高兴提到今日的事情。
今天我侥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
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
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一首《滕王阁序》作罢,在场众人仿佛被世外天音洗礼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