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衍每次授课,都很认真。
他会将书卷上的故事与自身感悟相结合,进行细腻讲解。
以往,他绝不会这样。
曾经,他更希望学生能自行体会,从而悟出独特道理。
然,直至暮年,他才发觉之前的教学方法多有不妥。
他之所以能察觉出这些,也全因他的儿子赵瑾睿。
亲眼看着赵瑾睿已与齐麟的差距越来越大,他又怎能不反思呢?
在反思中,他悟出了一个“永恒定律”
来。
此定律,类似于照搬照做,就是在面对相应的问题上,只要按照他讲述的知识和内容去做便可。
这着实不算是什么高明的做法,却也是能减少差距的唯一方法。
比如,谈到安邦之策,他只要强调百姓为先、百姓为重的理论,那他的学生就算有所偏差,也都会将百姓放在首位。
但,如果他不去强调这些,仅凭学生自己的思维去做决策,那定也会出现不同的政见,甚至,会出现错误观点。
当然,结合自身感悟的教学,又是一种自限。
——过于死板的学生,也大多不会突破现有的理论。
——从一定意义上讲,也限制了一些人的思维扩展和创新力。
赵衍倒不怕这种情况出现,社会需要稳定,又哪需要诸多奇思妙想呢?
绝大数人只要照做,听从上级安排即可。
要说,这种教学方式有何弊端,还真不少。
最凸显的问题,也是他曾提出过的理论极有可能会在多年后被人打破,甚至,招人唾弃。
正如齐麟这种人,本就具备很强的思考能力,又很坚定自己的思想和认知,多半会推翻原本的规则,去创立出新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