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因独自坐在屋子里,怪闷得慌,出去走走也好。
于是由银心引路,到屋子后面来。
后面一列山峰,全是吴山。
顺着吴山的山势,俯望杭州的市景,也觉得千万幢人家,与绕城的两面是山湖,两面是田野,非常的好。
尤其是山外面,每丛树木,映着一座山峰,一座庄屋,由近到远,绿色大一片小一片,好像图画一阵。
两人玩到傍晚方才回去。
走到后门,银心走近前来,轻轻的道:“那个拿桶汲水的,是师母呀!她总挂念着你,今天可以说几句话了。”
祝英台看那后门里,一片菜地,中间一口井。
井旁一个穿紫褂的女人,正在汲水。
脚旁有一只洗衣盆,盆里正装了苋菜呢。
那正是师母何氏。
因走耳门进来,见了师母拱手一揖,叫了一声师母。
何氏见着,连忙将手里桶放下,笑道:“祝相公好久不见了,真是对功课很忙呀。”
祝英台道:“那都是周先生教导之功。
我们不努力,周先生讲的书赶不上呢!”
何氏点点头,一双眼睛对祝英台银心都看了一看,便道:“你轻轻年纪,就离了家了,怎么样,有些不方便吧?”
银心站在祝英台后面,就插嘴道:“可不是……”
祝英台道:“先生顾惜周到,没有什么不方便。”
何氏对她二人笑了一笑,因道:“你两人还有什么东西没有的,尽管来借。”
银心道:“眼前要用的,就是针线,你老人家可以借吗。”
何氏道:“可以,回头你到我屋子里去拿。
不过针线是女孩子用的东西,你也会用吗?”
银心要答复的话,还不曾说出来哩。
祝英台就道:“我们乡下,男子也勉强动几针,所以出门方面,倒便当得多呢。”
何氏道:“是的。
这样说,祝相公也能拿针线啦。”
祝英台笑道:“那和小孩拿笔差不多吧?”
何氏又一笑,因对银心道:“回头我在家里等你呀。”
银心点头,陪着相公回来。
祝英台回到书房,梁山伯早已回家,问起哪儿去了,祝英台说到屋子后面,看风景去了,这自然算了。
可是祝英台听听师母的口风,又像看出什么破绽似的。
因在无人的时候,嘱咐和师母讲话,要小心一二。
银心自放在心里。
然而师母也没有什么别的话,给了针线就算了。
关于破绽的,那是过疑。
当然也就不提了。
这时,已临七月,南方气候,还热得很。
这是七月七日晚上,天正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