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宁先把石灰、茶叶、清水、食盐还有花椒、大茴香一起放在锅里煮沸后把水过滤出来,然后把收集来的蚕豆秆、松针、柏树枝,一起烧成灰,把草木灰倒入水里搅拌均匀,冷却以后就可以将鸭蛋灌汤了,最后再滚上麦糠锯末之类的就可以装缸密封了。
像夏天的话四五天即可出缸。
吴氏一边干活一边说道:“这东西拌菜吃着爽口,牛子说他还认识了一个大户人家的管事,没少从他那儿买……”
这月月底,方牛子托吴氏给方宁送来了买松花蛋的钱,另外还有送给方宁的东西,几本书和一一百五十文的分红。
有了钱的鼓励,方宁干得越发起劲,每天一边干活一边想着各种各样发财的小点子,不管成不成都要先试上一试,为此她没少糟蹋东西。
方氏有时忍不住心疼责怪,每当这时,方宁就将荷包抖得索索直响:“娘,我这是在做正事。
不折腾,钱从哪儿来?”
方氏无奈,也只得随她去了。
汪家和宋家的小狗这个月已经满月,方氏听到信儿忙拿了筐子将两只小狗带回家,杜朝南还特意给他们做了两个小窝。
汪家的狗是土黄色的,宋家的则是黑白花的,两只是都软软的,肉肉的,十分可爱。
方宁十分喜欢这两个小家伙,放鸭时也会带在身边。
这日早饭后,方宁正逗两只小狗玩耍,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喊声:“那个方的,在哪儿呢?”
这是汪立志又来了。
因为汪老七怒气没消,汪立志不敢回去,只好窝在奶奶和姐姐身边。
这段时间,他时不时的来方宁闲坐一会儿,坐坐她的秋千,练练她的飞镖。
“来,我给你引荐一下,这位是我的好哥们钱正清。”
汪立志这回还带了个朋友,方宁忙上前笑着打招呼,她随意打量一眼这个叫钱正清的。
他大约十四五岁,长着一张讨人喜欢的娃娃脸,看那神态举止跟汪立志颇有些相似之处,怪不得人们常说“物以类举,人以群分”
。
这两人一看就是一国的。
汪立志和钱正清坐在大柳树下天南海北的闲侃,方宁坐在不远处看书,两人的话时不时的飘进她的耳中,原来这个钱正清跟汪立志的情况差不多,对读书不感兴趣,无奈家人望子成龙心切,整□迫他,这不,他是来找好友避难来了。
两人正谈得兴致勃发,就在这时,另外一位不速之客也来了。
宋乔又“路过”
这里了。
“咳……咳。”
宋乔假咳一声引起方宁的注意。
方宁从书上抬起头,不动声色地问道:“你今儿找什么?是找狗还是找小木头?”
这是他平常最常用的借口。
方宁这会儿才注意到宋乔似乎跟几个月前又有些不一样了,更高更壮些,肤色也由以前的白皙晒成了健康的麦色。
宋乔见方宁在打量自己,不由自主的挺胸收腹,站得刷挺笔直。
宋乔不悦的瞥了一眼汪立志和钱正清,指指池塘里的荷花,道:“我来赏荷作诗。”
“哧。”
汪立志那边已经停止了谈话,慢腾腾站了起来,凉凉地说道:“人家种花也不容易,我看你还是别作诗了,省得酸坏了根儿。”
宋乔早就做好迎战姿态,一听对方开战,立即接道:“逮不着羊就说膻,不会作诗就说别人酸。”
汪立志晃晃脑袋,嗤笑一声:“童生不用牛,小心童到六十六。”
他这是讽刺考上童生的不一定就能中秀才,有的人到七老八十了还是童生。
宋乔脸色板肃,反唇相讥道:“你不用担心,你跟童不沾边。
你这是大禹的家安在夫子庙,数过其门而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