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天再弄点回来,我还想吃。”
朱万化才想到是今天路过一片玉米地,正是即将收获的季节,玉米已经灌浆饱满。
于是就找农场的人劈了十几个,想试一试煮玉米,尝一下有没有后世玉米的味道,这一尝味道真不错。
现在的大明国内只是福建、广东刚刚有了从南洋传来的玉米,即便在这两省也是极少见的,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认识它。
如果不是朱万化主动引进的话,应该是到了康熙年间才逐步在全国推广种植,康乾盛世中也有玉米、地瓜的贡献。
现在玉米、地瓜在金华和曙光基地已经开始种植,对于新的物种,人们还没有见过,当然也不会知道食用方法了。
看来还真要写一个食用方法的说明,以便于人们接受它,尽快推广。
于是找来春香,让他拿笔记录。
从煮青玉米、玉米碴子熬粥,到发酵制作玉米饼子,酿酒,做饲料,玉米的收获、贮藏、脱粒磨面统统说了一遍。
春香记录,朱万化修改,稿子很快就完成了,朱万化嘱咐工整的誊写两份,一份交给曙光农场,一份派人带回金华交给倪汝学。
没过几天,曙光基地的街道上就出现了零售煮玉米的摊贩,沿街叫卖,生意很红火,这大明朝的人接受新事物也是很快的。
......
朱万化煞费苦心的熬了几天终于拿出了设计图样。
龙门刨关键的床身是这样解决的:
采用双轨的轨道车,就像火车厢在铁轨上移动一样。
轨道就是床身,车厢就是固定工件的拖板。
车轮、车轴由车床加工没有问题,关键在轨道上。
轨道采用4米长、毛坯直径80毫米的圆柱形铸铁棒,用灰口铁铸造(灰口铁有良好的机加工性能,后世的机床床身材料亦为灰口铁),铸铁棒用车床分段加工。
车床主轴是空心的,所以两米的车床借助支架可以加工4米长的轴。
由于铸造精度低,所以直径50毫米的轨道,需要铸造成直径80毫米的毛坯料。
加工好的轨道用水泥浇筑在地面上固定,轨道在水泥中一半,露出一半。
车轮的外沿是半圆凹形,与轨道相配。
往复运动是水轮机拖动,用人工转换往复运动的方向。
制作难度降低了,朱万化信心十足。
各部件的生产制造过程中,无论是铸造、回火、加工、安装,朱万化是亲力亲为,当然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年轻的技术员,现在朱万化就以带徒弟的方式,带着十名技术员。
到了八月初,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解决了数不清的难题,龙门刨终于可以工作了。
他的加工精度用现代的观点也不是太差,好歹算是有了基本龙门刨,不足之处可以手工弥补,可以用刨床制作各种形状的平台。
然后进行研磨,精加工床身的导轨,这是钳工的活,后世生产床身也大多采用这道工序。
有了它,各种机床的床身都解决了。
朱万化大大的舒了一口气,这下有了机加工的本钱了。
轧钢,这个大目标即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