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知府的奏章中,却用了五六十个字专门讲述徐卫指挥作战的经历,荐才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时,他见皇帝似乎没有兴趣审阅奏章,刻意隐下徐卫的姓名。
他当年在皇帝还是端王时,便时常借着各种机会与之巧遇,后来端王问了一句“此人是谁?”
,受了他不少好处的内侍应了一句“蔡攸”
,就这么地,让端王留下了印象,他才有了今天。
徐卫与他非亲非故,没理由白帮这个忙。
大宋立国以来,又特别是近几十年,刁民造反不在少数。
若是往常,剿灭几千贼寇这种事,根本报不到皇帝面前。
这次,蔡攸之所以大报特报,甚至专门讲述战斗经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攻辽大败之后,皇帝需要一场胜利来使龙颜大悦,他需要一场胜利来稳定自己的地位。
照眼下情况来看,这个目的,似乎到达了。
“官军以优势兵力进攻日薄西山的契丹人,被打得大败而回;这些乡野少年聚在一堆,却能击溃数千残暴横行的贼寇,你既掌枢密院,想过其中的道理么?”
良久,赵佶问道。
蔡攸一时为之语塞,讪讪道:“臣愚钝,请陛下训示。”
“官军缺的,便是这敢战之心!
想那徐……徐什么?”
皇帝又一次问出这个问题。
蔡攸装傻充愣:“徐彰。”
“朕问的是他那次子姓……罢了,那徐彰次子,即便出身行伍世家,受其父熏陶,但一未从军,二未上阵,凭着保卫桑梓的决心,击溃强敌,这种敢战之心,正是官军所缺乏的。
枢密院和三衙,都得重视这个问题。”
赵佶训诫道。
蔡攸连声称是,赵佶顿了顿,突然问道:“居安,你快五十了吧?”
“回陛下,臣今年四十有八。”
听皇帝突然称起自己的表字,还问自己的年龄,蔡攸心头一阵狂喜。
今天这番表功,看来是起作用了!
“嗯。”
道君皇帝点了一下头,继而说道:“退下吧,有功之人,该赏则赏,国家多事之秋,需当君臣一体,百姓同心,才能共渡时艰。”
蔡攸应下,拜辞皇帝,正当离开,忽听又背后响起同一个问题:“那个徐彰次子……”
蔡攸仍旧不答,回首躬身道:“陛下还有何吩咐?”
“像徐彰次子这般的年轻人,应当给其机会多多磨练,若真有才干,可酌情任用,甚至破格提拔,为国储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