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玉《春浮园偶录》,在崇祯三年庚午七月二十二日条下有一则云:
“读范石湖《吴船》《骖鸾》诸录,虽不能如放翁《入蜀记》之妙,然真率之意犹存,故自可读。
惟近来诸游记正苏公所谓杜默之歌,如山东学究饮村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也。”
《入蜀记》多记杂事,有《老学庵笔记》的风格,故读之多兴趣,如卷四记过黄州时事,八月二十一日条下云:
“过双柳夹。
回望江上远山重复深秀,自离黄虽行夹中,亦皆旷远。
地形渐高,多种菽粟荞麦之属。
晚泊杨罗洑。
大堤高柳,居民稠众,鱼贱如土,百钱可饱二十口,又皆巨鱼,欲觅小鱼饲猫不可得。”
又卷一之金山寺榜示,赛祭猪头例归本庙,卷五之王百一以一招头得丧,遂发狂赴水几死,诸事皆有意思,更多为人所知。
石湖记行诸录自较谨严,故风趣或亦较少,唯在三录中我读《揽辔录》却更有所感,这是乾道六年八月使金的纪事,元本二卷,今只存寥寥数叶,盖是节本,不及楼攻媿的《北行日录》之详,但因此得见那时北地的情形,是很有意义的。
八月丁卯即二十日至旧东京,记其情状云:
“新城内大抵皆墟,至有犁为田处,旧城内粗布肆,皆苟活而已。
四望时见楼阁峥嵘,皆旧宫观寺宇,无不颓毁,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
自过淮已北皆然,而京师尤甚,惟妇人之服不甚改,而戴冠者绝少。”
案《北行日录》卷上记乾道五年十二月九日入东京城,十日条下有云:
“承应人各与少香茶红果子,或跪或喏,跪者胡礼,喏者犹是中原礼数,语音亦有微带燕音者,尤使人伤叹。”
自二帝北狩至乾道初才四十年,中原陷没入金,民间服色行动渐染胡风,观二书所言可知其概,唯民情则仍未变,《北行日录》记十二月八日至雍丘即杞县,有云:
“驾车人自言姓赵,云向来不许人看南使,近年方得纵观。
我乡里人善,见南家有人被掳过来,都为藏了,有被军子搜得,必致破家,然所甘心也。”
又《老学庵笔记》卷二云:
“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
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恺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
挥涕而去。”
习俗转移,民间亦难免,但别方面复自有其不变者在,此在放翁石湖攻媿诸君亦当察知,而深以引为慰者也。
两年前的秋天我写过一篇文章,题曰“汉文学的前途”
,后边附记里有这样的一节话:
“中国民族被称为一盘散沙,自他均无异辞,但民族间自有维系存在,反不似欧人之易于分裂,此在平日视之或亦甚寻常,唯乱后思之,正大可珍重。
我们史书,见永乐定都北京,安之若故乡,数百年燕云旧俗了不为梗,又看报章杂志之记事照相,东至宁古塔,西至乌鲁木齐,市街住宅种种色相,不但基本如一,即琐末事项有出于迷信敝俗者,亦多具有,常令览者不禁苦笑。
反复一想,此是何物在时间空间中有如是维系之力,思想文字语言礼俗,如是而已。”
当时我是这样想,中国幸亏有汉字这种通用文字,又有以汉字能写下来的这种国语,得以彼此达意,而彼此又大抵具有以儒家为主的现实思想,所以能够互相维系着,假如用了一种表音的文字,那么言语逐渐隔绝,恐怕分裂也就不可免了吧。
这个意见现在还是如此,虽然在欧洲民族里也尽有言语宗教以至种族相同的,却仍然与同族分离,倒去和别民族合组国家,有如比利时等,可见这例在西洋也不能普遍的应用。
但在中国这总是联系的一部分原因,又一部分则或者是民众的特殊性格,即是所谓一盘散沙性吧。
天禧五年初,有神鸟现世,其色银白,两翼吞吐烟火横空而行,坠于京城之西。北宋天书野录神鸟这玩意怎么感觉更像是我乘坐的失事飞机本书主角李璋有些疑惑的暗道,另外我是谁的大表哥...
1842年的一个春天,格蕾丝苏醒于贫穷的伦敦东区。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二十几年,与在摄政时期生活的十几年,仿佛庄周梦蝶,让人难辨现实与虚幻。此时此刻,格蕾丝身处困境。母亲刚刚生下一对双胞胎,身体虚弱,父亲也...
贞观十四年,大唐盛世已开启。唐高宗还是老实的小王爷。女皇已入宫成了武才人。翼国公府,秦琼刚加冠长子秦怀道,开启大唐封王生涯...
平凡的蓝星出现一个超人会怎样?双穿门,唯一超凡。小目标硬抗核弹...
...
巫族与妖族联手演戏,牺牲几位顶级大佬,开辟出不属于洪荒世界的空间做为巫妖两族的新栖息地。除后土外的十一祖巫真灵散落各个小世界,穿越而来的苏青霓在后土的委托下前往各小世界寻找祖巫真灵,开启丰富多彩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