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敬儒更为满意。
谢书贤的志向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与他和楚昭南的初衷不谋而合。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共鸣。
闻敬儒又道:“你来州学读书,所求的,又是什么呢?”
“为了开阔眼界,攀登更高更远的顶峰。”
初六眼神坚定,缓缓道出心里话。
“我,一个农家子,寒窗苦读数载,能从众多才子俊杰中崭露头角,仅靠自己的努力根本不够,因为所有人都在苦读。”
“其中形成差距的原因很多,而我认为,决定差距的原因还是资源。
优秀夫子指导,丰富的典籍藏书,获得信息的渠道等都是资源。”
“我来此,正是为了汲取这些宝贵的资源,助我攀登高峰。”
“州学夫子几乎是举人,藏书又多,能及时获得信息,有诸多优质资源,我自然要选择州学。”
闻敬儒闻言,轻轻颔首,语中满是嘉许:“你能自行悟出这个道理,实属难得,可见心性不凡。”
随即他眼中闪过一丝好奇与八卦,轻声道:“你连中小三元,风头正劲,何不乘胜追击,报考今年的乡试?”
这也是憋在他心里的疑问。
一般少年考了小三元,自然意气风发。
定然跃跃欲试,想直接参加乡试,幻想着再考个解元,一鸣惊人。
初六淡然笑道,“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我虽侥幸摘得院试案首,却明白自己学识有诸多弱点。
乡试考八股文、考时务、考策论等文章,这些都是我的弱项,仓促应考,便是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