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隋朝开皇之治的真实情况:国富而民穷。
】
【富强而不与民共享,国富民穷、国强民弱,这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国家富裕,另一方面却是百姓贫困潦倒,积贫积弱,百姓都要活不下去了,谁还管你是不是盛世。
】
【唐朝初年,宰相马周上书唐太宗李世民道:“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惟在百姓苦乐。
国家需要积蓄是很应该而且很必要的,但应该是“人有余力而后收之”
。
如果像隋朝一样,百姓劳苦不堪,却要强行搜刮聚敛,最终却都成列饶资助,这样的积蓄攒了有什么用呢?”
】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感慨道:“此言有理,此人见地不凡,还身居宰辅之位,朕却没有听过他?诸位都是国家大臣,可知晓此人是谁?现任何职?”
李世民想来,马周后面能成为宰相,想必此时已经在中央任职了,而且已经有名气,否则如何能成为高官。
但他万万没想到,此时的马周还在寄人篱下,在中郎将常何的家里做门客。
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面面相觑,按理此人日后要成为宰相,那绝对绕不过他们这些人,可他们却真的没听过此人,只得回复李世民,不知道马周是谁。
而此时寄住在常何家中的马周大喜过望,他前半生一直郁郁不得志,现在看来自己的才能日后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我宏志之日不远矣!
待到常中郎下职,我当请他向陛下荐之!”
马周兴奋的想到。
【对于马周的谏言,李世民也表示赞同,他表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
后嗣若贤,能自保其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
【这正是唐朝君臣,吸取了隋朝倾覆的教训总结的历史经验。
】
【而隋朝收集百姓手中的粮食的做法,也很值得玩味。
】
【隋文帝杨坚极具独创性的开创了义仓制度。
而这个制度的具体做法是:每年收获之后,政府鼓励百姓交纳多余的粮食,并在当地建造专门的粮仓,贮藏百姓交纳的义仓粮。
义仓粮的管理由当地“社司“负责,当某年发生灾荒时,就可用这些粮食进行赈济。
】
【注意,政策里的是鼓励,原意就是可以交,也可以不交。
因为隋朝初年的低赋税,百姓手中确实有些存粮,加上地方官吏的引导,因此这个制度很快得以施校】
【其实从义仓粮的来源和用途来看,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对百姓是有好处的,加强了抗风险能力。
所以当时的义仓属于民间贮粮备荒的性质,还不是一种赋税。
】
【本来这件事挺好的,古代农耕社会本就看收成,万一遇到灾荒有义仓在,也算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