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本在陆口练兵,刘琮降曹,周瑜当然也收到了消息。
他知道事关重大,不等孙权来召就已经上路赶往京口。
因此孙权的调令还没出城,就在城门口被周瑜堵住。
周瑜领了调令,自回府邸休息。
孔明与吴侯定好了盟约,也打算返回江夏向刘备复命。
临走之前,约了哥哥诸葛瑾来日拜会,见个面再走。
当夜,吴侯孙权便将诸葛瑾召至侯府,问道:“令弟有王佐之才,何必大材小用,去为刘备效力?子瑜不如劝其留在京口,一则东吴得一贤才,二则公兄弟可以相聚,岂非两便?”
诸葛瑾心说不带你这么夸人的啊,你这是夸我弟呢还是骂我呢?意思就我不是王佐之才呗?却表现的一脸平静,回道:“忠臣不仕二主,烈女不嫁二夫。
舍弟既已追随左将军,便断不会投效他人。
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望主公勿相为难。”
孙权听罢,叹了口气:“子瑜真诚实君子,得卿相助,吾之福也。
既如此,吾略备薄礼,烦卿转交令弟,表我联盟之意。”
诸葛瑾道一声“诺”
,回家去了。
次日早会,文武来到大堂,见周瑜早早立于堂前,众人一阵议论。
文官们纷纷去看张昭,不知道周瑜来京口何意。
张昭也不知道啊,只好频频摇头示意。
武将们听了好几天的投降言论,憋着一肚子气,见都督来了,找到了主心骨,兴奋得个个眼冒绿光。
周瑜还是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脸上挂着招牌似的微笑,看见谁都跟人打招呼,一点架子也没有。
少时,孙权转出堂前,就坐于帅位。
向周瑜点头示意,问道:“公瑾远来辛苦,曹军大兵压境,日前修书恐吓。
子布等劝吾降曹,吾左右为难,特请卿来为我一决。”
周瑜闻言,先不表态,向孙权鞠躬施礼,问道:“曹操之书可在?瑜乞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