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拿回来了,而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对着眼前高高的两摞煎饼,只能欲哭无泪,真要是扔了舍不得,可是吃实在吃不下了。
于是后来我就有教训了,娘要再让我拿煎饼,我肯定是一口拒绝。
而我在想煎饼的时候,只能从记忆中的卷豆腐、卷渣腐、卷咸鱼、卷肉渣……中回忆了。
北京对煎饼似乎有点苛刻,各地方小吃,它都能兼容,为啥就缺少了这一口呢?我想也许煎饼的这种加工程序太复杂的缘故吧。
在我的记忆里,摊煎饼要在家里垒个大炉灶,上面放一个大鏊子,这个鏊子除非有特殊原因,会一直用下去。
鏊子在用之前必须要炼好,否则摊煎饼时就不起。
有了鏊子就不是像面那样,直接和了就可以做了。
而是先要把粮食(过去一般是玉米和高粱)在石碾上压细了,然后用开水烫,烫了以后(烫要有分寸,太生太过煎饼都摊不好),再把烫好的粮食,去磨坊磨成糊子,糊子了以后,才可以摊。
糊子不能得太厉害了,否则就酸得没法吃,当然如果不也没法摊。
一般是当天下午磨好,一晚上的时间好,第二天早晨四、五点左右,摊煎饼者就要起来摊煎饼,一直摊到大约九点左右。
摊煎饼也是很需要技术的,摊煎饼需要有一根竹毗子,摊煎饼者把鏊子上放一勺糊子,然后慢慢地用竹毗子摊开,随着糊子被摊匀后,面糊就熟了,变成了一个大的金灿灿的薄饼。
摊煎饼者用毗子沿着着鏊子沿轻轻一弹,薄薄的饼就起沿边起层,摊煎饼者就顺着起层从鏊子上小心、熟练地揭起薄饼,一个个地撂到竹盖垫上。
全部摊完后,摊煎饼者再把撂起的薄饼一个个叠成长方形,才成为成品的煎饼。
而一个人摊煎饼不行,需要有一个烧火的配合摊煎饼者,烧火者如果烧不好火,摊煎饼者也不会摊好,所以需要配合好。
记忆中,二姑的煎饼摊得最好,她摊煎饼时,轻轻地从鏊子上一揭,纸一般、透亮的煎饼就起来。
这样,一个个煎饼摊了后,摞起来。
直到摊远后,才一个个叠起来,放到包袱里,保存好。
而过干和过湿的煎饼都不容易保存,做这种活很需要火候,所以这个过程也是很麻烦的。
但那时人们由于经常做这个事,所以熟练了,虽然麻烦些,但都乐不疲疲地做,毕竟收获的是看家饭。
现在工具先进了些,但摊还是需要人工,也是这一点,煎饼不容易走得远。
而在当地,煎饼的市场是很好的,尽管这几年,煎饼的价格升得很高,人们因为麻烦不再摊煎饼,但丝毫没有减轻当地人吃煎饼的热情。
而且逢年过节,人们会拿煎饼当走亲访友的礼物。
煎饼之所以受人们的青睐,除了一直的习惯,还有它的独特营养,尤其是对一些三高的人群来说,低糖、低脂肪的小米高粱煎饼更是选。
当然,北京的街头也有卖煎饼的,但摊得太干了,还真不太好吃。
而我们那里的煎饼,却是沉淀后的浓香。
有时想着要不少拿一些煎饼吧,可是真要是少拿了又觉得委屈,千里遥远的路,就带那几个煎饼,而且在路上还要小心,被压了挤了,挺费神。
而且我似乎对自己不是太好,如果只我一个人吃,还真不愿意费这个心,所以我会拿煎饼来分给同事们。
这样倒觉得不委屈了,因为我拿的煎饼肯定能在两星期内吃完了,也不会给自己找麻烦了。
今天吃了煎饼,真觉得一整天心里美美的,明天要休息了,那就要继续啦。
喜欢岁月沉淀的七彩花请大家收藏:()岁月沉淀的七彩花更新度。
喜欢岁月沉淀的七彩花请大家收藏:()岁月沉淀的七彩花更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