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载正为《论文明》中的一论而震撼:“今人世,人人平等浩浩荡荡,其势如江河入海,绝不可逆,其表就在仁人之义。
所谓‘文明’,就是一个‘仁’字。
此‘仁’何谓?无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此而已。
看一个国家是否文明,就只看它对国民,以及国民相待之间是否作到了仁,而不是将国民还划分几等,按等相待,尊卑有别,甚至还将国家视为一类人统治另一类人的工具。”
【1】
“比照旧世,此论很容易误解,那就是将腐儒之仁与今世之仁混淆。
腐儒之仁谬在何处?在内外不分,仁施于外而损及内,也即言,仁有界线。
就如人伦一般,也有亲亲尊尊之分。”
“今人世将起的最大动荡,就在这仁人的界线该怎么定。
因这界线,才有内外之分,有敌我之分。
这界线不是一条平直之线,只要有公利,就有相通之仁,例如人与天地,这仁也在寰宇间。
但仁普及寰宇该在未来世,今世人看今世事,寰宇之仁,我们只能看到零碎,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以国家之器来载这个仁。”
“但是不是仁只在国家之内,国家之外就是非仁之所呢?非也,内外是等次之分,而不是有无之分。
若是国家之内有,国家之外,那仁之等次,就要在国家之内展开。
如此国家,不就回到旧人世了么?”
“今人世的国家,就是让这国家之器能均平于仁,再将次仁推之寰宇。
没有次仁于外,仁又何以在内均平?由此来看,今人世与古人世又有一差:国家这个器,与仁正好相契。
我们还可由此推及,有国家之器承载,仁才能发于国家之外,寰宇相连,让今人世走向未来世,到未来世时,寰宇一体,仁及于所有人。
所谓文明之路,就在于此。”
“提到仁之内外,先贤早有言:内圣外王,这条界线,这个道理,先贤早已论透了啊,我们要去把握的,就是这样一条变化着的界线,在变化中求知,在动荡中求稳。
而这靠君王一人,靠权系于君王的官僚,都是办不到的。
只能靠人心相竞,在竞中看到这样的界线。”
看到这,李克载深深感慨,这就是父亲所说的“智者之思,总是在走钢丝”
吧,看来父亲真是要将大英皇帝之位,打造为一位彻世智者,而非治世王者。
还好,这任务还轮不到自己变现……
李克载微微松气,如果当皇帝就必须先成一位贤士的话,他这辈子都不及格。
合上书,再翻开总帅部转来的报告,父亲的论述是任务,可总帅部的军事调度,对他来说,却是一种享受。
“建州朝鲜,危在旦夕?”
看到军情部发来的这份报告,李克载眼瞳紧缩,心口却渐渐热了起来。
“灭了好!
灭了好!
建满死光更好!”
“不不,不好,曰本就已乱了,朝鲜再乱,北洋全乱了,这怎么行!”
矛盾的心绪在李克载心中冲撞着,他捏着这份报告,在演武厅里出神良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