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可辩白,自当舍弃名利,归老田园。
方旭冷笑道:“你我皆是文臣,去朝也就罢了,似徐少保这等武将,国家岂可一日缺之。
不可同日而语矣。”
袁端道:“虽是如此,自证清白亦是臣子本分。”
方旭道:“哼哼,好,淡墨公是不肯附我之议了?”
袁端道:“袁端不敢附议。”
方旭道:“你便不附属,难道我中书省便不能独发敕令么?”
袁端道:“青篱公自可独发敕令,,然门下省却也可封驳。”
方旭看着袁端,本来一向平和的面孔变得有些青紫,突然断喝一声道:“默之。”
屋内诸人早已看他二人似有些不对,却只能听到只言片语,不知他们争吵所为何事。
崔言听方旭唤他,忙从屋内出来。
方旭将奏疏递与崔言道:“默之,你草拟一道敕令,姚礼荒唐昏悖,以坊间流言无端指摘朝廷重臣,丧心病狂以邀直名,着闭门反省十日,罚俸三月。”
郑国制度,三省合一而为政事堂,然名义上各省职责内的事务还是要各省官员来处理的。
方旭为中书侍郎,有拟招之权,袁端为门下侍郎,有附属与封驳之权。
但崔言等四位中书舍人却既属中书省,又属门下省。
郑国为裁汰冗官,将中书舍人和门下给事中合而为一,称为“中书舍人”
,职责却是既为中书省草拟诏书,又为门下省批驳诏敕。
只要崔言拟了这道敕令,便代表门下省对这份敕令已无异议,同意属印。
按郑国官场规矩,门下侍郎一般是不会对给事中同意属印的诏敕再提反对意见的。
方旭在瞬息之间想到这个办法。
此时只要崔言答应拟敕,按惯例袁端便不会再说话了。
崔言一边看奏疏,一边听方旭吩咐,待方旭说完也已看完了奏疏,也明白了个中缘由,当即躬身答道:“回禀方相公,崔言不敢奉命。
台谏官员不得因言获罪乃是祖制,崔言不敢有违,请相公收回成命。”
方旭的脸已完全沉了下来,四位中书舍人位份虽不分先后,然因崔言入政事堂最早,做事最勤勉,各衙署政事也是崔言最精熟,早已隐然以崔言为首,此时崔言不肯奉命拟敕,便是再召其他三人也是白说无异。
方旭知道此事已无改变可能,呛声道:“好好好,异日朝中有妄论大臣之事,以风言加罪重臣之时,致国家危,社稷亡之日便是公等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