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尴尬的手在破旧的衣服上擦了擦后,把自己的那个窝头,没咬的那半边掰了下来,递给了蒋禹清。
蒋禹清微一顿,便双手接过,真诚的说了声谢谢。
这时蒋文渊递上来一个包袱道:“老人家,我们带得有干粮,可否请你的家人帮我们热一热,我们会给银钱的。”
婆婆道不过热个干粮而已,哪里就要银钱了。
打开包袱一,见满满的一包袱白面馒头,不禁愣了。
她的儿媳主动接过包袱进了厨房。
重新蒸过的馒头,宣软又带着精粮特有的清香,馋得孩子们直流口水,得眼睛都直了。
蒋文渊拿出自己人的份,剩下的都给孩子们分了。
婆婆很不好意思,直说占了他们的大便宜了。
转身又去厨房切了一碟子酱菜过来。
蒋文渊就着酱菜边啃馒头边同婆婆说话,问家里孩子都在做什么营生。
家里都种了什么,收成如何。
婆婆道:“我的三个儿子都上肃州府城找零活去了。
我们这地方气侯不好,每年也就种点青稞,棉花。
今年老天爷给面子,下了几场雨,青稞收成还算不错。
棉花却是不行了,生了虫,结的棉桃又少又小,卖不了多少钱。”
婆婆又道:“后生,我听你的口音不像我们肃州人,你又是打哪儿来的。”
蒋文渊笑呵呵道:“我是零州人,来肃州给人干活来着。
我家里也是种田的。”
婆婆就笑了:“零州是南边吧。
南边多好啊,气侯也好,还产大米呢。
你怎么想不开跑到我们这地儿来干活来了,肃州这么穷,时不时的还有匈奴鞑子来抢,哪里有什么好活哟。
当官的都不愿来!”
蒋文渊意味深长道:“肃州现在穷,以后未必就穷。
我喜欢肃州,肃州挺好的。”
婆婆笑的很开心:“后生,你是第一个说我们肃州好的外地人。”
蒋禹清也哽着脖子把那半个窝头咽了下去。
是泡发的干野菜混着少量的青稞面做的,差点没把她给噎死。
灌了足足一碗水,方才吞下去。
就是这样的食物,他们每天也只能吃两餐。
中午吃干,也就是这干野菜青稞窝头,晚上干脆就是半碗野菜青稞糊糊。
像白面馒头这种东西,只有过年的时候,每人能分到一个。
平日里,想都不敢想。
其他的孩子都抱着馒头狼吞虎咽的时候,坐她旁边的小姑娘却把馒头放了起来,继续啃窝头。
蒋禹清问她:“姐姐,你为什么不吃呀。”
女孩儿小声道:“我想留给爹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