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地图时效为1979年到1985年)
蓝毅夫的家在安定门前面的宝钞胡同,从北影厂回家要经过新街口外大街,然后转入德胜门路,走鼓楼西大街,再拐个弯就到了。
宝钞胡同三号院,蓝毅夫刚刚跨进院门,住在倒座房的刘大爷就冒出来头。
“毅夫回来了啊!
吃了吗?要是没吃的话来大爷家吃点,我们正在吃呢!”
蓝毅夫知道这是客套话,刘大爷一个泥瓦匠,家里又养着三个半大出头的儿子,自己都吃不饱,哪里会有他吃的。
“不了,大爷,我在厂里吃过了。”
“哦!”
刘大爷松了一口气,然后笑着道:“既然您吃过了,我就不叫你了。”
“好了,大爷您慢慢吃,我先走了。”
告别了刘大爷,蓝毅夫走进了内院。
这原本是一座三进院,可随着近两年下乡的人逐渐回城,原本的半大小子也慢慢长大,房子不够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所以私搭乱建特别严重,渐渐的三进四合院硬是被搭成了五进四合院。
多建造出来的房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只留下一条狭窄的路,进出很是不方便,蓝毅夫一路和原本熟悉的人打着招呼,总算回到了自己的家。
他家住在四合院的正房,整个四合院最宽敞的地方,有两间房。
掏出钥匙打开门,蓝毅夫走进了自己家,家里很宽敞,可家具却少得可怜,除了吃饭用的桌椅板凳,做饭用的厨具以及一些生活用品之外,什么都没有。
蓝毅夫从记忆中得知,其实原主家里面东西特别齐全,黄花梨做的桌椅板凳,茶具,坐具,书房,孤版书籍,应有尽有。
就连整座四合院,都是原主家的。
临终前,父亲蓝玉把原主托付给了跟他有着同样遭遇郭凯,郭凯本就无儿无女,于是就答应了收原主为徒。
这才有了后面原主拜师的事情。
蓝毅夫站在原地,想起曾经的那些往事,不由叹了一口气。
“哎!
时也,命也!”
又叹了一口气,蓝毅夫摇摇头不再想这些,多想无益,人应该向前看。
从厨房拿起热水壶往洗脸盆里面倒了些热水,打湿毛巾,洗了把脸,又拿炭盆出来烧了一盆火,放在卧室书桌旁,蓝毅夫才拿出刚才写了个开头的剧本继续写。
这是大冬天,虽然旁边放了一盆火,可稍微久坐一会儿,手脚就开始冰凉,特别是手,手一凉,写字就会感觉到僵硬,蓝毅夫不得不一边烤火一边写作。
四合院隔音效果不好,屋外邻居家不时传来孩子的哭闹声,夫妻的争吵声,甚至还有偷偷摸摸办事的喘息声,谁家办点啥事,蓝毅夫在屋里面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这又给他的工作增加了很多阻力,特别住在他旁边耳房的一个寡妇,听说是个半开门,家里面从不缺男人,别人是怀疑,蓝毅夫则是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