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形容更加适合她。
她对于自己作品的把控已经到了一个精准到变态的程度。
比起我这位乐评人来说,她本人对于自身音乐道路的思考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前方。
我期待着,她接下来会带来怎样的音乐作品。
这篇报道充满了塞西尔一贯的写作风格,洋洋洒洒一片文章,没有缜密的逻辑链条或是标准的新闻模式,而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风格,让读者通过他的目光观察到这样一位年轻的音乐人。
而在最后,塞西尔按照百分制的打分规则,给伊莉莎的这一张专辑打出了85分的分数。
塞西尔的这篇报道在这一期滚石杂志发行三天后,也发到了美国最大的专辑评分网站tacritic上,这时候伊莉莎首专的第二周还没有过。
塞西尔的报道像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在这篇报道传到tacritic上之后,各家媒体的乐评人也开始纷纷对这张专辑的质量进行了评价。
其中,最先向伊莉莎提出采访邀请的音乐类杂志n更是毫不吝啬地给出了90分。
这些媒体的评价也让一些原本没有注意到伊莉莎这一张专辑的人,开始对这张专辑产生了好奇。
在这样的趋势下,伊莉莎首专第二周的销量不降反增,在第二周周五的时候开始迅速地上涨。
隐隐嗅到某种苗头的媒体记者已经开始积极地和伊莉莎的经纪人卡洛斯进行联系,抢破了头想要争取到伊莉莎的一次专访。
但是卡洛斯却微笑着,铁面无私地婉拒了所有媒体的邀约。
而在这个时候,被媒体记者找疯了的伊莉莎却早已经回到了纽约皇后区。
原因很简单,如果伊莉莎想要取得自己这学期的成绩,她就必须通过期末的总评。
绝大部分学生的考试科目都在五月底结束,而伊莉莎因为特殊的情况,和学校申请了缓考。
只是等到伊莉莎跑完通告,终于腾出时间返回学校参加考试,已经到了六月中旬了。
留给伊莉莎的准备时间仅仅剩下了短暂的三天。
在这个时间段回到学校的感觉让伊莉莎有点陌生,校内除了少部分同样留下缓考的同学,这样空荡荡的校园是伊莉莎记忆中从来没有过的样子。
而少数伊莉莎能够见到的同学面对着她的时候,那种奇怪的兴奋眼神让伊莉莎隐隐有些郁闷。
在伊莉莎回到学校的第一天晚上,她就在视频通话中对着布鲁斯抱怨了这件事。
当时屏幕对面的黑发男人在她的瞪视下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伊莉莎,你要知道,他们没有见过。”
伊莉莎瘪了瘪嘴,却不得不承认布鲁斯说的就是真相。
倒也不是说她参加了一个节目出道,就对她整个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在同学之中的确显得有些特殊。
“嗨,彼得。”
伊莉莎考完最后一科走出教室的时候,就见将手插在裤兜里,靠着墙安静出神的棕发男子,“麻烦你等我了。”
彼得扭头向伊莉莎,露出一个腼腆的笑容,“没关系,不麻烦。”
克里斯多现在已经将常居地换到了亚特兰大,这一次伊莉莎回到纽约备考的时候,克里斯多提出要先回来住一阵,却被伊莉莎拒绝了。